书法教育网
  • 0371-61657710
  • 0371-61657707
  • hnszxxxljk@163.com

活动设计 | 我是大侦探(小学高年级)

  • :2022-07-14
  •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浏览量:1283

活动背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其中小学高年级的培养目标是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早已度过了校园生活适应期,基本上能适应集体生活,积累了与老师、同学交往的经验,从能力层面上讲,他们拥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但由于青春期的到来,自我意识增强,他们更加在乎自己在朋辈中的地位,师生关系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有所削弱,同伴关系在他们心中变得重要起来。有些学生故意忽略老师对自己的好,放大老师对自己的严厉,出现了叛逆心理,与老师的关系开始变差。本课选取师生关系这个主题,让学生通过绘本阅读,在师生关系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构建新的认识,真切地感知到老师的爱、陪伴与教诲,激发他们对老师的爱,从而达到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目的。

活动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老师的严厉,明白老师的态度与学生的表现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借助阅读,层层查找线索,理解老师的爱;通过绘制微信朋友圈以及点赞评论,表达对老师的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老师有感恩之心,培养积极改善人际关系的生活态度。

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生理解老师的严厉,明白老师的态度与学生的表现之间的关系。

难点:培养感恩的美好心理品质和积极改善人际关系的生活态度。

活动对象

小学高年级学生

活动准备

PPT课件,绘本视频《尼尔森老师不见了》,学案。

活动方法

阅读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绘画法,冥想练习法,讲授法。

活动过程

一、设疑导入,呈现案情

教师导入:(神秘的语气)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重大的消息,某所学校有一位老师失踪了,她叫尼尔森,尼尔森老师去哪儿了呢?大家都急坏了。(严肃认真的语气)同学们,这节课有个重要的任务要交给你们,那就是化身侦探,找到尼尔森老师,破解真相。

教师出示尼尔森老师的照片,交代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设计意图

引入绘本视频《尼尔森老师不见了》,通过尼尔森老师失踪案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同时提出任务目标和要求。

二、阅读绘本,感知案情

教师播放绘本视频:教室里非常吵闹,甜甜的温柔的尼尔森老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厉害的斯旺普老师。学生们去报案,警探表示帮不上忙。

师:说说你们对案情的看法。

学生分享:斯旺普老师绑架了尼尔森老师;尼尔森老师离职了;尼尔森老师被气病了;尼尔森老师扮演斯旺普老师;校长派厉害的斯旺普老师来管理班级,等等。

师:刚刚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然而办案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收集证据去证明或者排除猜想,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

了解案情,进行初步猜想。

三、回顾以往,读懂老师

(一)生活中的尼尔森老师

师:同学们,尼尔森老师会不会变成了我们身边的某个老师呢?你觉得我们学校里的哪位老师和尼尔森老师最像,他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师小结:我们都喜欢像尼尔森一样温柔的老师,她让我们觉得舒适自在,让我们觉得温暖。

设计意图

学生回忆老师的温柔和关爱,重新体验老师的爱,激发感恩的情绪,为后面的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二)生活中的斯旺普老师

师:你觉得学校里哪位老师像斯旺普老师,他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师小结:斯旺普型的老师让大家感觉紧张害怕有压力,有很多同学讨厌这样的老师,因为他们实在太严厉了。

设计意图

给学生一个吐槽的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与老师相处过程中的负面感受,为后续活动环节中的化解负面感受奠定基础。

(三)尼尔森老师VS 斯旺普老师

师:从案情分析中我们看到,温柔的尼尔森老师管理班级时,同学们虽然非常开心,但是班级十分混乱,很多同学都荒废了知识和品德的提升。严厉的斯旺普老师管理班级时,虽然班级井然有序,但同学们很不开心。

小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你觉得我们班需要尼尔森老师还是斯旺普老师?

每个小组讨论后,需要统一答案,由小组代表负责汇报讨论结果。

师:从同学们的分享中我看到,有的小组希望老师轻言细语,采用温柔的教育方式,因此选择了尼尔森老师;有的小组希望班级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给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选择了斯旺普老师。大家出于不同的需求,做了不同的选择。

师追问:如果我们既要温柔的教育方式又要良好的班级纪律,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师小结:要想两种需求都满足可真不容易。就像同学们所说的,班级纪律越差,越需要老师采取严厉的态度。因此,要想两种需求都满足,根本在于我们自己的态度:当我们主动维护班级纪律、认真投入学习活动时,让我们害怕的斯旺普老师就会消失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待老师的行为,促进对老师的理解,明白老师的态度与学生的表现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两种需求的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引导师生关系走向良性发展的动机。

四、再读绘本,破解真相

教师继续播放绘本视频:学生们想念尼尔森老师,四处寻找,但没有找到。就这样,在斯旺普老师的管理下,班级纪律变好了,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这时,尼尔森老师回来了,斯旺普老师消失了。你们知道吗?尼尔森老师的衣橱藏着一个秘密,学生们也有一个秘密。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记录了哪些新线索,你认为真相是什么?

学生分享,教师点评,归纳线索:尼尔森老师衣橱里的裙子就是斯旺普老师身上穿的裙子;斯旺普老师出现在尼尔森老师家附近;尼尔森老师失踪之前说了一句话该采取措施了;斯旺普老师出现时尼尔森老师失踪,尼尔森老师出现时斯旺普老师失踪。由此得出案件真相:尼尔森老师就是斯旺普老师,她们是同一个人。

师追问:为什么尼尔森老师放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不做,要去做一个让学生讨厌的老师呢?

学生分享:因为尼尔森老师想让班级变得越来越好。

师: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每个老师都想做一个温柔的老师,可是有的时候不得不严厉起来。那么,谁来决定老师的行为表现呢?(这个时候基本全班都能回答出学生

师:在师生关系中,我们可以做那个主动者,通过我们的积极行为,让老师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

整合线索,得出真相;进一步探讨尼尔森老师的动机,分析老师的态度与学生的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鼓励学生成为改善师生关系的主动者,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

五、发布朋友圈,阅读交流

活动:绘制告白老师朋友圈

活动说明:如果让你发一个跟老师相关的朋友圈,你想发什么?请跟着我做冥想练习,将感触最深的画面定格下来,画出来作为朋友圈的配图,把你想说的话作为朋友圈的文字。发完朋友圈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每个成员要认真阅读其他成员的朋友圈,并点赞留言。

操作步骤:

1. 冥想练习:请闭上眼睛, 回忆和想象自己与老师们相处的场景,然后记住让你感触最深的画面。

2. 发布朋友圈:请在纸上画出你脑中定格下来的场景,并写下此时你想说的话。

3.朋友圈互动:同学之间交流作品,相互阅读,点赞并评论(模拟微信朋友圈)。

4. 学生展示阅读交流后的作品。

六、课堂小结,阅读延伸

师:在同学们的努力下,我们不仅找到了尼尔森老师失踪的真相,还找到了改变师生关系的钥匙——主动做出改变,让师生关系向着自己希望的样子发展。

我这里有一则金石心语分享给大家,让我们在朗读声中结束这节课吧!

金石心语: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等,所有关系都需要维护,我们可以选择做那个主动的人,让关系变得更好。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巩固课堂效果,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促进行动转化。

活动反思

本课是广州实验教育集团成员校基于智慧阅读的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上的展示课。本课教学内容围绕破案展开,以绘本为载体,通过读绘本读生活读绘本读朋友圈读金石心语,引导学生在师生关系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构建新的认识。学生对以破案为主线的心理课非常感兴趣,课堂上的表现积极活跃,参与度很高。

尼尔森老师失踪案本身是很简单的, 很容易得出真相,因此我将绘本视频《尼尔森老师不见了》剪切成两段,分别在不同的学习环节按需展示,目的是提高破案难度,维持动机水平。从学生们分享的各种各样的猜想来看,这个目的达到了。此外,案件和现实生活交错穿插,在于引导学生以现实生活的经验促进对案件的感知,将对尼尔森和斯旺普两位老师的认知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从而感知到身边老师的陪伴与教诲,理解老师们不同形式的爱。

绘制告白老师朋友圈活动环节,有少部分学生没有完成。通过与评课老师充分探讨,我重新修改了教学设计,由原来的四幅画改为不限定数量,增加PPT 范例的种类,调整学案,明确标出文字区域、图片区域、点赞区域和留言区域。这样修改之后,在其他班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完成率提高很多,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课堂上积极展示作品,并主动提出要将其送给对应的老师。

设计意图

在团体转换阶段,以让黑点消失的任务,让学生主动回忆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策略,挖掘学生处理问题的内在资源和积极力量,进而让学生明白压抑、逃避、抗拒情绪的无效性,为下一步情绪调节做准备。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年第18

作者:毛清霄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城街石岗小学

 

 

 

河南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