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网
  • 0371-61657710
  • 0371-61657707
  • hnszxxxljk@163.com

学校心理测评工具选择中的常见问题与建议

  • :2023-02-21
  •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浏览量:586

开展心理测评,实现对学生群体心理状况的有效监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一环。国家相关部门已经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指导性意见,要求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监测评估体系,以及时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利用各类专业化心理测量工具和技术协助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已经相当普及。但是,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专业性、科学性不够的现象,特别是在测评工具的选择方面,问题较为突出。

本期文章将针对学校心理测评工具的选择与应用提供更为规范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引。

学校心理测评工具选择中的常见问题

一·测验的量程不合适

所有的测量工具都具有其适合的量程(range)。受测学生的某个心理特质是心理测量的对象,而心理特质也像长度等物理特征一样有着极大的跨度范围。

以心理健康维度为例,有的个体心理弹性和情绪调节能力极强,不论经历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都可以很快恢复积极的心态,其心理健康水平位于特质轴上特别偏向“好”的一端的位置上; 同样,也有的个体罹患重度精神障碍,其心理健康水平位于特质轴上特别偏向“差”的一端的位置上,与前者在轴上的距离相去甚远。

就像长度测量工具往往只能覆盖有限的量程范围一样,大多数心理测量工具也仅能够覆盖其测量的心理特质的一部分区间。

因此,在开展心理测评时所选测量工具的量程必须与目标对象群体的整体心理水平相适配。

心理测量工具的量程不合适可能会造成很多不利后果:

1、测评结果出现天花板或地板效应

即,整体结果集中在高分段或低分段,压缩了测量结果的变异程度,进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区分度和准确性。例如,90 项症状自评问卷(SCL-90)是目前在学校心理健康测评中广泛使用的心理量表,该量表是从躯体化、抑郁、精神病性等多维度评估精神障碍症状程度的临床心理量表,其量程在心理健康特质轴上应该在“疑似有精神障碍”到“中度或重度精神障碍”之间。如果想基于该量表进行精神障碍的筛查,则目标群体就是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个体,使用该量表是合适的;但如果想评估学生群体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或一般心理问题倾向,该量表(SCL-90)并不适用,因为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心理问题大部分集中表现在学习、交往、情绪状态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并且多数属于发展性问题,仅少数属于障碍性问题”。

学生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水平会比SCL-90适用的量程上限更好,如果用该量表施测,则结果会主要集中于低分段,难以进行实质性分析。

2、测评题目表述不适宜

心理测量的实施是向受测学生提供标准化刺激(题目描述)并采集受测学生相应的行为反应(作答记录)的过程,受测学生的心理活动本身也会受到测量过程的影响,而测验量程与测验题目表述往往密切相关。

测验量程不适配则该测验表述通常也不适宜展示给受测学生。如果将这样的测验给低年级学生群体用,则可能会对受测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甚至可能引发恶性的群体心理事件。

二·测验的参照过时

绝大多数心理测验分数的意义都是靠测验参照赋予的。按照测验参照的不同,心理测验可以分为标准参照测验和常模参照测验。其中,部分临床心理测验和成就测验等属于标准参照测验,其余常用心理测验大都为常模参照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的实质就是将受测对象放到其所在的群体中来确定其在某心理特质上的相对位置。但群体的心理特征并非长久稳定的,也会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发生变化,因此常模也应随群体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根据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心理测验的常模一般每5至10年就应重新制定。

三·不能保证作答的真实性

受测学生认真如实作答是测量有效性的根本前提。工具选择不当则会影响受测学生作答的真实性。

1、使用的测验过于冗长

不少教师在开展学校心理测评工作时,使用的测验工具包含的题目数量本就很多,有时为了增强测量的全面性和信度水平,学校可能会将多个心理测验合并施测,总施测题目数量一般在100项以上,学生要花20-40分钟才能完成,低年级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可能花费的时间更长。学生在作答时,注意力难以做到长时间集中,往往会出现不认真读题、随机作答或选择固定选项应付了事的情况,这就使得心理测量结果变得毫无意义。

因此,控制题目数量以保证受测学生的注意维持使其能够认真作答的实际效果,远优于提供大量题目但受测学生随意应付作答的情况。

2、过于依赖自评测验

目前,学校心理测评中使用的绝大多数都为自评测验,即受测学生就是评估的对象,根据测验题目和自身实际情况自行作答。在接受心理健康方面的筛查时,受测学生可能存在的掩饰会有意或无意地直接影响作答过程,造成测量结果的偏差。

学校心理测评工具选择中的改进建议

一·规范测评工具选择流程

一般来说,按照以下五步流程就能够选出合理、适用的工具:

· 根据心理测评的目的确定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如心理健康、智力、人格等,并找出尽可能多的针对目标特质进行测量的心理测验作为备选。

· 考虑备选心理测验的量程和题目描述是否适合学生群体。

· 查看备选心理测验的参照是否更新及时,如果确实没有新近修订的参照工具,在排除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标准参照测验。因为标准参照测验中标准的建立通常基于较为确定的专家共识,相对于常模参照有更好的稳定性。

· 根据测验使用手册评估备选测验结果信效度是否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 考虑备选测验的题目数量,尽可能选择简短的测验。

二·开发本土化、信息化测评工具

新的学校心理测评工具的开发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 继承现有工具的优点。在编制新的测验时,应借鉴经典心理测验对于特质结构的分析和典型表现的表述,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应我国学生群体的改编和拓展,可以更好地提供开发思路,保证开发质量,降低开发成本。

· 采用新测量理论和测评技术。如基于项目反应理论(ltem Response Theory,IRT)的计算化自适应测验(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CAT)平台,可以通过手机、智能平板、电脑等个人智能终端设备访问。

· 顶层统筹指导实施。平台的建设具有前期投入和初始成本较高,但边际成本很低的特点。因此,建议工具的开发建设应由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以提供较强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在平台建成后以公共服务的形式向各级学校开放使用。

三·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心理测评其实只是以低成本快速了解测评对象心理状况的妥协性手段,因此只要能够达到了解目标群体心理的目的,并非一定要实施心理测评。当缺乏合适的工具直接实施自评测验时,通过问询测评对象的熟人其在一些关键表现和线索上的情况,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关于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监测,可通过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自杀前常见表现,之后通过学生间互助提供自杀预警,反而优于使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等工具进行筛查的效果。

因此,在学校心理测评工作中,应重视学生中心理骨干、心理委员或学生心理社团队伍的培训,从学生群体内部入手,增进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和掌握,实现心理问题相关风险的提前预警。

注:原文刊载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23.03期,部分内容有删减。如需原文,欢迎订阅2023年杂志。

河南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网